大开元寺

您现在的位置: 河北邢台大开元寺 >> 新闻信息 >> 古刹纪事 >> 大开元寺 >> 正文
法音 ‖ 调五事入禅境界(下)
作者:净 慧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1442 更新时间:2018-12-10 21:00:53

 

法音 ‖ 调五事入禅境界(下)

 

(原文20181001日首发于大开元寺微信公众号)

 



止息妄念

 

第五,调心。心就是我们的意念。调心的方法有多种,最简单的一种方法,就是让意念和呼吸处于同步的位置。也就是说把意念集中在呼吸上,知道自己在呼气,知道自己在吸气,这就是使意念和呼吸处于同步的位置。这种方法比较容易入门。

在这种心态下就可以使一切妄念止息,只注意自己的呼吸,很快就可以入静。在入静的时候,眼睛微睁,否则容易昏沉。当然还有其他的调心方法,如观心,观察我们每一个心念的起灭,观到一念不生,整个的内心世界就像月夜天空,皎洁无暇,明明朗朗。

作为初步功夫,还是以观息——观察呼吸,使意念和呼吸处于同步,这种方法比较容易入手。从每一次坐禅来说,调心有入、住、出三个阶段。所谓入,就是由粗入细,令心安静,进入禅定的状态,调伏纷乱的意念,使心念不向外驰求;同时也要让意念沉、浮、宽、急得当,处于稳定平衡状态。

所谓住,就是根据每一支香的时间长短,或者是一小时,或者二小时,在这中间要摄念用心,使身、息、心三事调适,安稳正坐,使息道绵绵,若有若无,心神悦豫,定相现前。

 

所谓出,就是每一支香开静时,或者是自己坐禅要下座时,应该放松意念,转移注意力,开口放气,想自己的百脉随意而散,然后微微摇动身体、两肩、胳膊、头、颈,并轻轻放下两脚,用手从膝盖至小腿处轻轻按摩,令血脉贯通;然后由前额至后脑勺,按摩数次,使全身在坐禅时产生的热量疏散开来,然后徐徐经行。这时仍要使意念与呼吸同步,不要丢失坐禅时的安详心态。

以上讲的调五事的方法,虽然出自天台智者大师的《小止观》,但它是修禅定的基本功,也是参禅的入门方便。从根本上说,参禅是没有什么可以商量可以言说的。但是,上根者少,顿悟难求,没有方便,难达究竟。所以不妨拾古人唾沫,作东施效颦,东拉西扯,说些剩语。

 

一要信二要行

 

修禅宗同修其他法门一样,一要信,二要行。信什么呢?一是确信参禅这一法能开悟,能解决我们的生死大事,获得解脱;二是深信业果轮回这样的因果律是真实不虚的,深信种什么因,就会得什么果的道理。

我们今天种成佛的因,就必定会得成佛的果。因果是丝毫不爽的,如是因生如是果;三是要信自己本性和佛没有两样,只要你把众生的习气烦恼除掉了,你当下就是佛。怎样行呢?行就是修行,就是修正我们的行为妄念。修行包括许多方面,守持五戒,行四摄法,广修六度,都是修行的内容。

我们要遵循戒、定、慧的修行次第,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断除烦恼,止息妄念,净化自身,服务他人。这就是行的具体内容。我们现在是专修的时候,就要精进不懈,持之以恒,把我们自己当下一念照管好,这也就是行。只有信,没有行,我们永远到不了涅槃彼岸。有信有行,然后才有证悟。

“佛法大海,信为能入”。参禅跟修其他法门一样,没有真正的信心也是难入禅海的。不同的是禅宗还提倡“疑”,唯疑能悟。能“信”才能入禅,能“疑”才能悟禅。

疑是个什么呢?疑我自己的本性与佛无二无别,但是我为什么不能像佛一样具足神通变化、广大智慧和无量功德呢?这就是值得怀疑。还有一种疑,即我与佛无二无别,佛有三明六通,能知过去未来,我为何连自己的本来面目是什么都不知道呢?不要说父母未生以前,就是我们这一辈子哇哇落地的时候是个什么情景,我们也一无所知。这都是值得我们深刻反省,深刻怀疑的地方。我们要从这些方面起疑情,一直追问到底。

我今年如果是二十岁的话,我就反省十九岁、十八岁的事,一直反省到刚刚记事的时候,看我能不能够把我这二十年或三十年的经历弄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然后再往前继续反省,继续怀疑,看我未出娘胎以前是个什么模样?如果对那个时候的情景也了如指掌,那我们就继续反省,继续疑。这是一种疑的办法。

这种办法的好处在于能够刨根问底,穷追猛究,但它又容易引起妄想。还有一种办法就是《六祖坛经》讲的,慧明上座追赶六祖,要争夺六祖得来的衣钵。六祖很坦然地把衣钵放在石上,让慧明拿去。慧明上座去取这个本来只有几斤重的东西,竟然拿不动、提不起。这个时候,他生起了大惭愧心,大忏悔心,赶快向六祖求法,六祖没有说别的,只是叫他“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哪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我们可以利用这个话头来参究。

怎么参呢?看我前一念已灭,后一念还没有生起,在这一瞬间,我在哪里?在这一瞬间,谁是我的本来面目?谁是我的主人翁?也可以这样来参,吃饭的时候是谁在分别哪个菜好吃,哪个菜不好吃?在我们和别人接触当中,听到的有赞叹的话,有批评的话,又是谁在分别这是赞叹我的话,那是批评我的话,甚至毁谤我的话呢?参!(完)

 

 

 

                       (佛七法会开示第一讲下)

 

(注:本文选自《柏林禅话》19921020日,小标题为编者所加。)

河北邢台大开元寺
网站主办及版权所有 © 2008-2010 河北邢台大开元寺 复制或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版权
联系电话:0319-3061228 E_Mail:xggdb@126.com

冀公网安备 13050002001671号

    冀ICP备0501038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