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开元寺

您现在的位置: 河北邢台大开元寺 >> 新闻信息 >> 古刹纪事 >> 大开元寺 >> 正文
法音 ‖ 如何亲近善知识
作者:净 慧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1343 更新时间:2020-5-4 17:59:00

 

法音 ‖ 如何亲近善知识

 

(原文20200420日首发于大开元寺微信公众号)

 



 

教授善知识

               

一是教授善知识就是老师。能够在事业上、工作上、学习上、修行上给予指导,就是教授善知识。教授这个词,包括言传和身教两个方面都要以身作则,同时并重。

大家可以思考一下,在我们的修行中、学习佛法中、事业工作中,是不是经常要有人来引导?经常有人指导、教授?如果有人教授,就能少走弯路,事半功倍。那么这里有一个问题:作为老师的人一定得比被教授的人高明一些。所以作为我们选择朋友的人,就要善于发现朋友的长处和优点。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人无完人,每个人都不圆满,总有一些缺陷,我们怎么样来看待善知识,怎么样来看待善友呢?我们要用善心善念来看待,要用客观的目光来看待。

“择其善者而从之”,这个朋友的品行、人格、知识、才能都有很优秀的一面,我就学习他优秀的一面;如果他有某些不足之处,我就引以为戒;“其不善者而改之”,如果在我的身上也具备他那些不足之处,那我就要改正。所以要全面地看待一个人,全面地分析一个人,不要因为朋友有某些不足之处就一概否定,当然也不能一概肯定,要有所选择。

刚才讲的是智者大师的分类法,分为三种善知识。“六十华严”举出十种善知识。这十种善知识,是从发菩提心、行菩萨道、利益众生、开佛智慧的角度出发而划分的。思想广大,行门广大,愿力广大,智慧广大,成果成就广大。

这十种善知识,首先是“能令安住菩提心善知识”。这样的老师和朋友能够教导我,使我时时刻刻安住在菩提心当中。什么是菩提心呢?用两句简单的话来说,就是本公老和尚印在他的名片上的那两句话,也是《普贤菩萨行愿品》的十大愿王:“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这就是菩提心,这个心量多么广大。这个心量可以说完全做到了舍己为人。

不为自己求安乐,一切都想到众生,想到成就众生、利益众生,想到如何使他人快乐幸福。从菩提心出发,要令他人得到的快乐是什么呢?我们大家可以思考一下,人生最究竟的快乐是什么呢?(答:念佛。)念佛是最大的快乐。还有什么快乐没有呀?(答:施舍、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都是快乐。我想,从菩提心出发,最大的快乐还是这两句话:“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这才是我们学佛的人应该追求的最高的精神境界和快乐。你做到这两句话了,其他的不求而自得。西方极乐世界你不用求,你做到这两句话,阿弥陀佛亲自来迎接你,了生脱死你不用求,做到这两句话了,生死当下就了了。是不是啊?大家一定要相信这个道理。心底无私天地宽,你心底无私了,你还有什么生死呀?私心就是生死,没有私心就没有生死,当下就了生死了。

话是这么说,这个私心好像很难断掉,不管是学佛的人,还是不学佛的人。因为私心也有各种各样的层次。比如刚才两位居士讲,一位说念佛最快乐,还有一位说往生西方最快乐。这两个答案对不对呢?完全对。但是,和“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这样一种精神境界相距有多远呢?就不止从娑婆世界到极乐世界那么样的一个距离了,相距就不止十万八千里。

我为什么要大家读《普贤菩萨行愿品》,读《金刚经》?《普贤菩萨行愿品》就是告诉我们“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金刚经》就是告诉我们,做了一千件好事,做了一万件好事,不要老把它背在身上、挂在嘴上,那是大负担。做了一切的好事,不要成为负担,不要执著,不要说这是我的,我做了什么,我做了什么。要把这个我忘掉,那才是菩提心,那就是安住菩提心。

 

修习诸善根善知识

               

第二,“能令修习善根善知识”。发了菩提心,还要修习善根。善根有多种多样。一切与菩提心相一致的善法,坚持不懈地去做,毫不动摇,毫不退缩,行善的这种心态、行为,坚如磐石,就好像植物的种子落地生根了,那就叫善根。心存善念,口说善法,身行善事,坚持不懈,不可动摇,那就是善根。我们见到一位学佛的人精进、专一、慈祥,就说,哎呀,他的善根好深厚。凡是善根深厚的人,不是天生的,都是从不断修习而来,不断积累而来,不断培养而来。能够指引我们修习善根的人,那就是善知识。

第三,“能令究竟诸波罗蜜善知识”。究竟诸波罗蜜,就是能圆满地实践六波罗蜜、十波罗蜜。一切自利利他的善法,都能圆满地去实践,去成就,那就是究竟诸波罗蜜。我在讲《心经》的时候曾经给大家解释过什么是波罗蜜。波罗蜜者,到彼岸,彼岸到。对于波罗蜜的理解,一定把它落实到具体的每一个善法当中。而且波罗蜜要得到究竟,那一定是无漏的大智慧和无漏的大慈悲。

所谓无漏的,就是彻底的。不考虑个人的得失,不考虑一切小的果报、有漏的果报,完全从大乘的三轮体空出发,来修习一切善法,那才是波罗蜜。佛经上讲: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这五个法门,如果单讲这五个法门,不叫波罗蜜。只有联系到第六般若波罗蜜,以般若波罗蜜为统率、为指导,来修习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才能叫做六波罗蜜。

所谓“五度如盲,般若如目”,只有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就像没有眼睛的人走路一样,向前走,向左走,向右走,你都不知道,是盲目的。因为他没有眼目。智慧是我们的眼目,在无漏智慧的指导下修习一切善法,一切善法才能成为波罗蜜。

第四,“能令分别解说一切法善知识”。分别解说一切法,就是能够分别什么是善法、什么是恶法?什么是世间法、什么是出世间法?只有善于分别了,我们才能从善弃恶,舍小向大。如果不善于分别,善恶不分,大小不明,修行就会出现误区。

所谓要善于分别一切法,才能“于第一义谛而不动”。善于分别一切法,不是说完了就算万事大吉,而是说了以后要找到究竟的法门是什么,然后按照究竟的法门去修去行。

 

(待续②)   

 

(注:本文选自《真际禅话》,小标题为编者所加)

 

河北邢台大开元寺
网站主办及版权所有 © 2008-2010 河北邢台大开元寺 复制或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版权
联系电话:0319-3061228 E_Mail:xggdb@126.com

冀公网安备 13050002001671号

    冀ICP备0501038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