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谈话讲话 >> 内容

国际《道德经》论坛儒道佛三教对话发言提纲

作者:净慧老和尚 来源:《正觉》 时间:2008-12-21 17:04:45 点击:4651

一、以人为本,和谐共处

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无论是从心开始,还是以道相通、以礼相待,都是要通过具体的“人”来落实。儒、道、佛三家的学说都是务实的学说,都是以人为本的学说。解决了做人的问题,人际可以和谐,社会可以和谐,世界可以和谐。

在如何落实做人的问题上,三家的学说都同时强调:人人都必须对如何“安身立命”这件大事有深切的认识,有痛切的反省,有真切的功夫。在此基础上,三家的圣人都围绕做人的问题提出了各自的主张。儒家强调以“明理”来落实安身立命,道家强调以“明道”来落实安身立命,佛家强调以“明心”来落实安身立命。儒、道、佛三家在解决人类的根本问题上都是从人出发,而又回到人的本位。因此,三家学说的汇合点在根本上是一致的,所谓西方圣人也,东方圣人也,其道一揆。

二、中华文明是中国佛教的依托

佛教有四个层面。有信仰的层面,有生活的层面,有文化的层面,有体验的层面。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历代的高僧大德要将佛教这四个层面的内容,具体而微地移植和落实于中华大地,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就是怎样处理好语言的转换、思想理念的融洽、生活方式的融入。处理如上诸多的问题,都必须依托中华文明。中华文明是大地,佛教文化是移植在这块大地上的智慧之树。佛教这棵树必须适应和反哺中华文化这块土壤,这是必然的道理。推而广之,当今世界传承下来的传统文化和传统信仰,对这个时代而言,也是土壤和树木的关系。大地在滋养每一棵树,每一棵树同样要以它自身的能量来反哺大地,构成一种良性循环。能如是,当今的各种文明就能共存共荣,和谐互补,共同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构成奉献一份心力。

三、佛教的宣教原则奠定了佛教和平发展的基础

佛教的传播有两大基本原则。在教理上,佛教强调说法要契理契机。理指所说的内容,机指所化的对象。契包括契合无间、密切结合、紧密联系等内涵。简言之,就是佛法在传播的过程中既要保持佛法固有的精神实质(所谓契理),又要适应所化对象的根性和意乐。在教制上,佛教强调戒律亦有灵活性与适应性。释迦指出戒律的落实亦需根据时节而实施,故有随方毗尼的原则。《五分律》卷22云:“(佛说)虽是我所制,而于余方不以为清净者,皆不应用;虽非我所制,而于余方必应行者,皆不得不行。”

佛教在教理与教制上的这两大原则,从根本上防止了佛教在各地域传播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排他性和极端化,奠定了佛教在中国二千年来和平发展的基础。

佛教在传入中国的早期,虽然有过与儒、道之间的争论,但其背景非常复杂。而且这种争论都只是短暂的插曲而已,其主流则是相互吸纳、融合发展的。

四、佛教是主张和平利他的宗教

佛教的最高精神境界——涅槃,就是一切二元对立的观念全部消失、绝对和谐的境界;达致这种境界的途径则是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净化身、口、意。佛教僧团组织的原则是六和敬,即从身、口、意、戒、见、利六个方面,保持相互之间的和合互敬、尊重沟通、平等互利的和谐关系。佛教传播的理念则是以弘法利生为动机,以自利利他、自觉觉他为目的,以究竟解脱为归宿,以成就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神圣事业为最高原则。

佛教的精髓一曰大智,二曰大悲。以大智故,一切法缘起不碍性空;以大悲故,一切法性空不碍缘起。一切法缘起性空的哲学思想,形成了佛教的思想特色。这一思想决定了佛教具有尊重生命、感恩包容、分享结缘等一系列济世利人的理念,为佛教的和平发展扩展了无限的时空环境。

此次国际《道德经》论坛分别于西安和香港两地举行,参加者除了有与道有缘的人士,还有与儒、佛有缘的人士。这样,这次论坛不仅是爱好与研究《道德经》的教界与学界对话的平台,同时也是儒、道、佛三家思想的信奉者与研究者对话的平台。对话的气氛是平等友好的,是尊重包容的,是相互吸纳的,这种对话的本身,就真实地体现了和谐的精神,为我们这个需要和谐与和平、需要谅解与包容的世界,送来了一股清风、一团和气。

祝国际道德经论坛圆满成功!

道法自然!一团和气!



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
发表我的评论
大名:
  • 内容:
  • Copyright @ 200-2008 邢台大开元寺 All Rights Resverved.

     冀ICP备05010389号